說到CPU的規格參數,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到過電商、評測、官方的各種表格,大家覺著最重要的是什么?第幾代核心?頻率?還是制造工藝?從這些參數在表格里的位置就知道,它們確實很重要,不過和它們一起擠在表格最前面的,常常還有“緩存”這個參數,它到底是干啥的?真的那么重要嗎?咱們今兒就來了解下吧。

現在大家看到的CPU緩存一般分三級,就是一級緩存(L1 Cache)、二級緩存(L2 Cache)和三級緩存(L3 Cache),它們的位置、大小、作用差別都很大,咱們分別說說。


CPU的一級緩存一般做在CPU的每個核心內部,因為空間受限,不會很大,都是幾十kB。它們的任務是存儲核心計算時候的暫時性數據,可以說是每個核心自用的小內存,更形象地說就是給每個核心童鞋計算時配的草稿紙。

二級緩存同樣是跟著每個核心的,一般有幾百kB,它也只存儲每個核心自己的數據,這點類似更大但更慢的一級緩存。此外它存儲的是比較“成型”的數據結果,這些數據要和三級緩存做交流的。形象地說,就是除了草稿之外,也存了不少核心童鞋需要處理和已經做完,要上交的作業、試卷。

三級緩存可就大了,現在主流CPU的配備都是成MB的,一般是整個CPU或者其中的某幾個核心共用。它首先是多個核心的“會議桌”,相互間的數據交換都在這里進行,當然內置顯示核心也要使用。另外它也和硬盤等配件的緩存一樣,負責和內存交換數據。

一般來說,英特爾和AMD的一、二級緩存容量差不多,但三級差別很大,比如同樣是中端CPU,銳龍5就有十幾、幾十MB的三級緩存,酷睿i5只有幾MB,高端就差更多了。這樣銳龍就可以靠大緩存把盡量多數據放在身邊,減少對內存的依賴,提升性能,從現在對銳龍大量的“真香”評論可以看出,這招真的很管用。


雖然用第三代銳龍的超大緩存舉例有點極端,不過挺能說明問題,就是“核心效率不夠高,緩存幫你性能提一提”。所以在選擇CPU的時候,如果感覺核心有點過時,或者頻率有點低的話,不妨看一看緩存,如果緩存比對手大不少,那么還是可以考慮的,其實低頻率的筆記本CPU常常也是這樣做的哦。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