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名女游客暗指自己受到歧視,但網友并不買賬
這段視頻是微博用戶“梁景滔-TaoO”發布的,兩位女生把視頻給他的時候,有這樣一段對話:
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,兩位女生暗指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遭受歧視,店員態度太過惡劣。
不過,網友的情緒并沒有那么容易被挑動,很多人表示,“視頻不全,沒法評論”,還有質疑這兩個女生刻意掩飾,“既然視頻中說她們吃的亂七八糟,為什么他們不拍她們的桌子?視頻中店員的態度好像很無奈,并沒有不屑的樣子,所以會不會是她們沒把具體的吃飯事情講清楚?”
果然,隨后事情發生了反轉。有身在日本的網友表示,這件事也引起了日本媒體的關注,報道中,這兩個女生自身有明顯的問題:1、用餐超時;2、蝦殼都扔在了地上;3、未經允許拍攝店員。
中國女游客在日本烤肉店被趕出,日媒:系兩名女生亂扔蝦殼用餐超時
雖然目前缺乏更權威、全面的報道,但有網友表示,即使弄到地上的蝦殼不多,用餐超時和隨意拍攝(被視為嚴重侵犯個人隱私),已足夠激怒日本店員。
還有網友現身說法:這家自助料理店在當地很有名,自己也去過,并沒有因為中國人的身份遭到歧視。總之,女游客遭到歧視的說法,沒什么人買賬。
但仍有網友認為“顧客就是上帝”,店員服務態度太惡劣
事情反轉后,不少網友覺得這兩位女游客“活該”被趕出來,但仍有網友認為“顧客就是上帝”,弄臟了餐廳,就直接趕顧客,店員服務態度太惡劣:
有人這樣想,也不難理解。畢竟在國內的餐廳,雖然店員不會時刻笑臉相迎,但絕不會因為蝦殼、骨頭弄了一地,就把顧客趕出門。人們常見的是,一些顧客大聲喧嘩,吆五喝六;禁止吸煙的標志就在旁邊,依然吞云吐霧;稍有不滿,就要把經理叫來……一副“花錢就是大爺”的嘴臉。
其實,國人在飯店享有如此待遇的時間不長。新中國成立后,企業進行了公私合營,原本自負盈虧的餐飲企業,一下子變成了國有企業。端上鐵飯碗的餐飲員工,服務態度自然好不到哪去,“交錢開票費周旋,碗筷杯盤自己端。環立桌邊齊等座,一人吃著幾人看”,是普通人去國營餐館吃飯的常態。還有飯店甚至將“不戲弄顧客,不打罵顧客”寫入規章,當時食客地位之低,可見一斑。
改革開放后,餐飲業終于有了競爭,為了在競爭中獲勝,企業只能想辦法提高服務水平,盡量滿足顧客的種種要求。于是,一些人很快養成了“花了錢就是大爺”的心態。
雖然很多自助餐廳都標明“剩下超過XX克,收費XX元”,但很少有自助餐廳真收
的確,商家要為顧客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,才能生存和發展,但動不動把自己當大爺,不僅道德水平有待提高,也是對市場交易的曲解——交易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,顧客花錢買的是商品和服務,而不是服務者的尊嚴和人格。
實際上,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餐飲業近年來也在反思,客人的要求照單全收,是否真是好服務。如有的美國餐廳發起了“廚師有不提供番茄醬的權利”運動,在他們看來,人們不會隨意要求畫家更改畫作上的顏料,食物也是廚師的創作,他們有權阻止消費者變換食物的味覺體驗。
還有一些地方的小型餐廳不愿忍受顧客訂位卻不來的麻煩,而取消了訂位服務。有店主發現,取消了訂位服務,員工能更專注服務店內的顧客;熟客更容易有位子,店內的氛圍也更溫馨融洽。
餐廳有選擇顧客的權利,餐飲文明不能光靠顧客自覺
也許有人覺得“尊嚴服務”不可思議,實際上,這不過是餐飲業“我們保留拒絕服務的權利”(We reserve the right to refuse service to anyone)的延伸。這項權利也不難理解,如果某些顧客干擾了其他顧客和企業本身的安全和福利,企業當然有權拒絕為這些人服務。
例如,為了保持優雅的就餐環境,有的高檔餐廳會對顧客有著裝要求,如男性必須穿西裝外套或者女性不能穿牛仔褲,如果你沒遵守,餐廳有權拒絕你進入。
也許有人會問,這會不會導致企業故意歧視一些顧客呢?法律在保障餐飲業“拒絕服務的權利”的同時,也對這項權力進行了限制。
如美國在聯邦層面規定(有些州規定的更細致),企業不得因種族、膚色、宗教、國籍、年齡等原因拒絕提供服務。
還是以餐廳為例,如果一家餐廳規定不穿西裝不能進入,它對所有人一視同仁,那沒問題;但如果餐廳只用這個理由阻攔黑人,白人穿著短褲拖鞋也能進入,那么這家企業就會被認定為歧視。
我國的餐桌文明常常為國人詬病,人民日報曾撰文指出,高聲喧嘩,大肆勸酒,餐桌成了秀場鋪張浪費,暴殄天物,比拼誰更有“海量”……種種陋習的背后是文化的缺失。
如何改變現狀?不少學者都認為要從文化下手,“減少用餐不文明行為,需要每個人換位思考,逐步形成以驕奢淫逸為恥、以節儉消費為榮,以大聲喧嘩為恥、以安靜就餐為榮的餐桌文化……”
餐飲文明需要顧客自身素質的提高,不過從國外的經驗看,餐飲行業對顧客有一定的要求和制約,也是提升餐飲文明的重要手段。
而且很多時候,一國的游客到了一個“更講究”的國家,看過別人怎么“吃喝玩樂”,吃過幾回閉門羹,素質提升的速度常常會更快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