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觀
很多人第一反應是“???”外觀也能是差價的原因嗎?答案當然是了,不過這個外觀可不是簡單的說顏色之類的,而是實實在在的外觀差異。這里說到的外觀其實主要指主板的散熱片,還有就是加固設計。這些帶有導流功能的散熱片,可以極大增強主板散熱能力,引導氣流流動,當然成本也不低,自然是用在比較貴的主板上了。

另一個就是加固設計,比如內存和PCI-E的插槽加固,這些額外的設計都會體現在外觀上。如果只用一句“這主板真酷”其實是不足以表達它們和普通主板之間的差異的。

供電模塊
一般來說同芯片組主板便宜的多采用6項供電,甚至有4項供電的。稍微貴一點的可能會采用數字供電(注:其實數字供電周邊電路成本很低,關鍵是芯片價格貴),還有一些會準備8項甚至更多的供電設計。

這些供電設計無疑都是堆料加成本的“好去處”,差價也在這里有直觀體現。有人會說供電多少究竟有什么區別嗎?小編要和大家說,假如你沒有超頻需求,那就基本沒什么用處!英特爾也好、AMD也罷,在對主板供電設計的指導規范中,基本上要求都不高!但是超頻玩家的需求不同,如果供電模塊不夠強,超頻失敗幾率大很多,而且即便成功也容易不穩定。

用料
很多小伙伴肯定見過有些主板寫著“2盎司銅”、“8層PCB”“沉金”“全固態電容”之類的特性標語,這其實就是用料最直觀的體現。

先說2盎司銅吧,簡單說,銅是當前金屬里導電性良好的一種金屬這個大家都知道。但是銅用量的多少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主板的好壞。銅用的更多,可以實現這樣幾個目標,第一更高效率地傳導分散主板區域的熱源,如CPU區域熱源平均分散至整張主板;第二是能降低發熱,因為使用更多銅料可以增加電流傳輸并減少阻抗,電源交換效率提升且減少電源耗損,也能降低廢熱產生,使電路板溫度更低。當然,好處還不止這些,小編也就舉兩個優點來說。
此外,像固態電容的使用,也可以提高主板的運行穩定度,在非超頻用戶的電腦上,電腦用上幾年就能體現出固態電容的優勢了。

功能
想不想電腦更炫?RGB燈你不來一個?想要聲音更震撼?超牛的板載聲卡你不要?這些部分的改變,也是決定主板價位的一個重要因素。

主板本身的RGB炫彩燈光控制,甚至是創新的板載聲卡,還有比如超頻的特殊功能設計,這些都是成本。簡單說,得到的越多,價格也就越貴。

差別體現在使用上會是什么?
同樣一個H270主板,有幾百元的,也有千元級的,這之間的差價就這么一點點拉開了。貴有貴的道理,便宜也有便宜的價值。體現在使用上,前者更注重功能的多樣化,質量也更穩固,有些主板還能支持玩家超頻(比如Z系列芯片組),后者注重的是經濟效益,最大化成本價值。舉個栗子,如果你只是日常使用,一款質量無憂的低價主板未必不是好選擇,那些錦上添花的功能并不適合日常需求;如果你是個愛折騰的玩家,一款功能豐富的主板就是不二之選。另外,中端主板也是一種好選擇,一般這類主板功能性提升不多,但是在用料上比較下功夫,用個幾年之后就能體現出這種用料更足的主板價值所在了。
最后小編也想說一句,主板也好其他電腦配件也罷,搞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是最重要的,追求品質還是追求功能?追求性價比最大化還是追求性能的最大潛力?這樣再去決定買什么價位的產品,無疑十分明智。
|